法治陕西
04-29
法治头条陕西讯(□宋宾扬)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志远。五四青年节前夕,绥德法院第一党支部携手青年干警调研小组在院图书室举办了一场青春气息四溢的读书分享会。读书会由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青年干警调研小组组长宋香香主持。绥德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海军参加了分享会并讲话。
分享会以“阅享春光·致青春”为主题,刘柯雨、李雪等8名青年干警依次进行了交流,并结合自身实际畅谈所思、所感、所悟,或诵读好书片段,或推荐经典著作,营造了法院青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引导青年干警在阅读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扩大视野,读书可以激发思考、提升能力,读书使人充满趣味,读书本身充满趣味……”李海军在总结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读书分享会的成效,并与青年干警们分享了自己读《平凡的世界》《活着》等作品时的感悟,提出了一些可供借鉴的读书技巧。最后,李海军希望广大青年干警们要沉下心来,一要甘当“静读者”,在信息洪流中保持定力,把碎片化浏览转化为系统性思考,让读书成为滋养心灵的源泉;二要善做“深耕者”,既要研读法律专业书籍筑牢根基,也要涉猎历史哲学拓宽视野,把书中智慧转化为解决复杂案件的密钥;三要勇做“践行者”,在书香中涵养为民情怀,把阅读获得的理论高度转化为司法实践的温度,让青春在守护公平正义的征程上绽放光彩!
让我们以书本为友,以阅读为纽带,共赴一场书香之约。
综合办公室 刘柯雨分享《平凡的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里,黄土高原的风沙裹挟着三代人对土地的眷恋与挣脱,窑洞深处的油灯照亮了孙少安在双水村改革中的踉跄探索,也映出孙少平在煤矿巷道里捧读诗集的剪影。这部书于我们法院人而言,是一面映照初心的镜子——那些在卷宗堆里逐字推敲的深夜,在调解室里反复奔走的脚印,在庭审中坚守法理的时刻,何尝不是“平凡”与“伟大”的交织?正如孙少平在矿难后依然选择回到矿区,我们也在日复一日的司法实践中懂得:法治的温度,从来都藏在对每个案件的敬畏里。愿我们都能像书中的主人公那样,在平凡的岗位上保持热气腾腾的奋斗姿态,让每一份判决、每一次调解都成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星火,终成法治天空里璀璨的星河。
综合审判庭 李雪分享《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通过与“精神病人”的对话,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让我们了解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普世看法大相径庭。书中的“精神病人”逻辑清晰、思维自洽,他们的话语真正触发了我们对世界观的思考。这让我们意识到世界的多姿多彩并非源于表面所见,而是来自于人们多姿多彩的思考和想象。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到底谁才是精神病?当我们以正常人的角度审视这个群体时,他们也在对我们进行着审核。这提醒我们,世界是多元的,要允许不同世界观的存在,并且以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去对待,做到“君子和而不同”。
政治部 冯倩倩分享《人生》
路遥的《人生》像一柄锋利的手术刀,剖开了理想与现实的裂痕。高加林在城乡之间的挣扎,不仅是时代的困局,更是人性永恒的命题。他渴望用知识冲破土地的桎梏,却在命运的嘲弄中跌回原点。巧珍的痴情、黄亚萍的世故、德顺爷的苍凉,交织成一张人性的巨网——有人困守纯真,有人追逐浮华,有人与土地共生。人生或许没有答案,但每一次跌倒与苏醒,都是对生命深度的丈量。
崔家湾法庭 刘健分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在人类精神的浩瀚星空中,有一部著作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无数人前行的道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诞生于动荡年代的文学经典,以震撼人心的力量,讲述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钢铁战士的传奇历程。它不仅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个人奋斗史,更是一曲人类不屈精神的壮丽赞歌,跨越时空,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在困境中坚守信仰、砥砺前行 ,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政治部 王昊分享《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献给当代人的历史启示录。他以1587年为棱镜,折射出大明帝国在制度困局中迸发的人性光芒——张居正铁腕改革的气魄,戚继光戍守边疆的热血,海瑞坚守信念的风骨,共同谱写了一曲超越时代的理想主义赞歌。黄仁宇用"大历史观"带我们穿透迷雾,看见腐朽体制下依然跳动的文明脉搏:那些关于勇气、革新与坚守的故事,恰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书中既有史家的冷峻,更有人文的温度,它告诉我们:历史从不重复表象,但总在传递突破困境的智慧。这部经典犹如一盏明灯,既照亮来路,更指引我们在变革时代寻找破局之道。
民事审判庭 钟路路分享《活着》
在时代的惊涛骇浪里,福贵的一生是一面破碎却倔强的镜子,照见命运的荒诞与生命的坚韧。余华用冷冽如刀的笔触,将死亡、苦难与希望层层堆叠,让每个字都成为刺痛心灵的现实注脚。当亲人如落叶般凋零,活着本身就成了最悲壮的英雄主义。这不是一本让你流泪的书,而是一把剖开生活真相的利刃,让你在绝望的深渊里,依然触摸到人性最滚烫的温度。翻开它,你会懂得:活着,就是对命运最沉默却最磅礴的抗争。
综合办公室 宋香香分享《让县自明本志令》
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以政治檄文为表,剖白心迹为里,折射出其复杂多维的精神图景。文章以"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为核心逻辑,通过回溯半生功业,建构起"匡乱世以安天下"的政治合法性叙事。其行文兼具建安风骨的峻切直露与权谋家的虚实张力,既有"江湖未静,不可让位"的霸术坦陈,亦含"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的初心追忆。曹操以理性自辩消解道德诘难,用历史功勋置换权力正当性,展现出乱世枭雄特有的清醒与矛盾。他既是汉室权威的解构者,又是儒家秩序最后的守夜人;既有"性不信天命"的叛逆锋芒,又深谙"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礼法价值。这份公文最终超越了实用主义文本范畴,成为权力者精神困境的镜像,在政治铁律与道德焦虑的撕扯中,暴露出汉魏易代之际士人群体集体性的价值断裂。
郝家桥法庭 武阳军分享《三体》
《三体》以气势宏大的故事架构、瑰丽新奇的科学想象、浓郁朴素的人文反思,写成了一部带有崇高意蕴的太空史诗。《三体》所体现的,是高级别、高水平的想象力。更关键的是,在于幻想的自洽。刘慈欣提供的,是一部纯粹的“硬科幻”作品,是一个与科学理论、逻辑推演都自洽的世界。诚如他曾写道,“好看的科幻小说应该是把最空灵最疯狂的想象写得像新闻报道一般真实”。
政治部 张恋恋分享《荒野上的大师》
《荒野上的大师:中国考古百年纪》讲述的是1920年代中国考古初创的故事。作者张泉以地质调查所、清华国学研究院、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营造学社四大机构的发展为主线,描绘了中国考古的诞生经过。这四大机构走出了包括李济、赵元任、吴宓、贾兰坡、夏鼐、梁思成、林徽因、梁思永等诸多考古名家,作者讲述了他们在考古现场和学术书斋中的工作与贡献,突出了他们在逆境中开辟新天地的勇气和毅力,表现了他们在内忧外患之际凭热血和专业为国效力的事迹。《荒野上的大师》也描绘了当时的诸多重大发现,这些发现让中国在世界考古舞台上有了话语权。
来源:绥德法院
作者:刘柯雨 折洁
责编:王芳玲
编审:杨海卿
免责声明:本文由该单位授权转发,归属权归原创单位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