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法治头条 立即下载

陕西旬邑法院:做新时代司法为民的“追光者”

法治陕西

05-14

法治头条陕西讯□李若松此刻站在这里,我们的耳边依然回响着两种声音:一种是调解室里时针走过的滴答声,另一种是审查司法鉴定材料时纸张摩擦的沙沙声。法院里的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追逐光明。有人用法律文书编织正义的经纬,有人用物证数据绘制真相的坐标。但无论是面对泪湿的诉状,还是沉默的鉴材,我们始终记得:每一次裁量都是良心的刻度,每一份报告都是生命的重量。当“如我在诉”的情怀穿透职业的边界,基层司法工作者便成了星火相映的追光人——在琐碎中坚守,在细微处燎原。

1.png

作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助理,我认为法律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它约束着每一个人的同时也保护着每一个人。对法律事业的热爱支撑我穿越无数个与书本、案卷相伴的深夜,也让我始终铭记:司法为民,不是冰冷的法条堆砌,而是用生命的热度去熨帖每一道伤痕。

作为从事司法鉴定工作的一名年轻干警,我深知司法鉴定是法庭上的一把“科学之尺”,是公平正义的“技术守护者”。但在这份看似冰冷的专业背后,却流淌着司法为民的温情与担当。新时代的司法工作者,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更是群众冷暖的感知者、急难愁盼的回应者。我们以初心为灯,以使命为舵,在司法鉴定的征途上,努力成为那一束照亮公平正义的光。

2.png

司法为民的初心,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细微关怀中。今年2月,春节刚过,一位因机动车交通事故导致开放性颅脑损伤(重型)的当事人刘某,因疾病急性发作住院抢救有随时死亡的风险,刘某无法前往鉴定机构导致鉴定工作陷入困境。我院积极协调鉴定机构上门服务,全程监督确保公正。鉴定机构积极配合,在医院抢救室完成对刘某的医学鉴定并法律援助不收取鉴定费,这样的“暖心举措”,正是“如我在诉”理念的生动诠释。

当我们俯身倾听,法律便不再是冰冷的规则,而是照亮人性暗角的火炬。

向光而生:在“钝感”中重拾初心的温度

基层工作快两年,我曾陷入“机械化”的困局:日复一日地送达、调解、写文书,让我对当事人的泪水逐渐麻木。直到某天调解离婚案件时,女方当事人突然哽咽道:“法官,他真的对我和孩子不管不顾,日子是真的过不下去了啊。”我猛然惊醒,那些被我们匆匆略过的细节里,藏着的不仅是法律事实,更是人生的褶皱。

这让我想起去年办理的一起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开庭前后,我与法官多次去村里找村干部调查情况、调解协商,多次去田间地头丈量当事人的土地,我曾戏谑地说:“比起我老家的农地,我更能摸清这个当事人农地在哪”,那时,也在内心暗暗佩服办案法官对待案件的认真与追求细节、追求公正的执着。

那如何在司法鉴定中真正落实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确保每位当事人都能得到平等对待?我认为应该发挥司法鉴定的优势,以科技为翼,以民心为镜,在每一个细节中传递司法的温度。在我们法院,“委托鉴定系统”平台已经实现了线上摇号、材料委托、结果出具一次性完成,2024年鉴定案件平均用时仅30天,真正做到了让群众少跑腿、多安心。科技的力量,让司法鉴定的效率与温度并存。

3.png

聚光成炬:在“琐碎”中铸就法治的星河

法官助理既无法袍加身,也无权敲响法槌,价值何在?我想我们的价值,正藏在调解时递上的一杯温水、送达时多走的一里山路、普法时讲解的每一个案例里。

这也让我想起兰考法官闫胜义的故事。为化解邻里纠纷,他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测量院墙;为帮助截肢当事人,他二十多次奔走争取额外救助。他说:“单纯追求一判了之,很可能就是不负责任。”司法的力量,从来不只是宏大叙事,更是无数细微处的坚持。

河南镇平县法院的三起装修纠纷案中,业主因质量瑕疵拒付尾款,矛盾一触即发。承办法官何杨没有简单启动鉴定程序,而是实地勘察、释明风险,提出“限期整改+补偿损失”的调解方案,最终三起案件“零鉴定”结案,既为企业纾困,又为业主解忧。司法鉴定的价值,有时在于“不用鉴定”。通过调解前置,既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与费用,更传递了司法的善意与智慧。

司法为民的初心,是镌刻在每一个案件中的责任与情怀,当我们抱怨结案压力时,请想想当年那个渴望正义的自己。让我们以初心为灯,以使命为舵,在每一个案件中做耐心的“听风者”,在每一次调解中做温暖的“护堤人”。让我们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做新时代司法为民的“追光者”,继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温暖篇章!

来源:旬邑法院

责编:王芳玲

编审:杨海卿

免责声明:本文由该单位授权转发,归属权归原创单位所有。

360截图20250407152602023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