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法治头条 立即下载

陕西西咸公安:镐京“枫”警!多元调解化纠纷

法治陕西

04-25

法治头条陕西讯□侯启龙“真没想到,咱俩闹成这样差点儿断了亲戚往来,谁能想到最后还能和好呢!多亏警察同志一趟趟跑腿、一遍遍劝和,给我们搭起了这座‘连心桥’啊!”4 月 23 日,在公安西咸新区分局镐京大道派出所调解室里,杜女士和杨女士两姐妹握着民警的手连连致谢。

因摆摊琐事引发的亲戚间的纠纷,在派出所践行新时代 “枫桥经验” 的生动实践中,从恶语相向到亲情修复,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温暖注脚。

摆摊口角升级,亲情反目

4 月 22 日,斗门街道某小区内,杜女士与杨女士这对表姐妹因摆摊位置争执不休,言语冲突迅速升级为肢体推搡。

接到报警后,民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只见两人脸红脖子粗地互相指责,周围聚集的群众议论纷纷。

“都是一家人,有啥解不开的疙瘩?”民警一边分开情绪激动的双方,一边向围观群众了解情况。原来,两人在小区门口摆摊卖小吃,虽自幼相好,却因生意上的摩擦渐渐疏远,矛盾早已埋下隐患。

解“法结”更得化“心结”

面对这起“剪不断、理还乱” 的亲情纠纷,民警秉承 “枫桥经验” 中 “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的核心理念,运用“531”警务机制积极主防。亲戚间的矛盾若处理不当,极易激化对立情绪,必须依靠群众力量、借助乡土资源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民警第一时间启动“1+1+1+N”调解模式,联动村委会干部、驻所律师、司法所调解员等多方力量形成 “民警主导、多方参与、情理法融合” 的工作格局。

民警联合社区干部王大姐对双方家庭背景、矛盾根源进行深入摸排,发现两人不仅是亲戚,还曾因家庭琐事多次产生误会。

随后,民警邀请驻所律师加入调解,从《治安管理处罚法》和《民法典》角度分析打架行为的法律后果;同时,请来双方信任的家族长辈和市场管理方,从亲情修复和经营规范两方面入手做思想工作。

“背对背”析理,“面对面”引导

“你俩从小一起长大,孩子都跟着叫姨妈,这要是闹上法庭,以后孩子怎么相处?” 在派出所调解室,民警采取“背对背” 与 “面对面” 结合的方式展开工作。“动手打人已经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轻则罚款,重则拘留,对子女就业都可能有影响,这是你愿意看到的吗?” 经过3 个多小时的轮番疏导,双方渐渐红了眼眶。“姐,我错了,不该动手……” 当民警引导双方回忆小时候种种美好回忆之时,杨女士突然哽咽,杜女士也抹着眼泪说:“妹啊,我也有不对的地方,摆摊的事咱好好商量。”

亲情修复,警社共治显效

最终,双方签订调解协议书,约定共同规划摊位位置,互相礼让经营。民警还联系市场管理方,为她们划定了规范的经营区域,避免后续冲突。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即时矛盾,更重建了姐妹俩的亲情纽带。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用‘警务+民生+法理+情感’的多元组合拳,解开群众‘法结’更解开“心结”,镐京大道派出所采用“枫桥经验” 经典的 “分层调解法”,今年以来,该所依托这一模式成功化解各类纠纷 51起,其中家庭亲属类纠纷化解率达 95%,体现出镐京大道派出所努力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派出所主防职责。

织密长效机制,筑牢平安防线

纠纷化解后,镐京大道派出所并未止步。社区民警联合村委会建立定期回访机制,跟踪了解姐妹俩的经营、矛盾情况。后续镐京大道派出所还会将典型案例纳入普法宣传内容。通过“排查—调解—回访—共治”的闭环管理,将单一纠纷化解转化为源头治理经验,推动辖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再上新台阶。

从“针锋相对” 到 “握手言和”,这起亲戚纠纷的圆满解决,是西咸公安践行 “枫桥经验” 、写好“枫桥故事”的鲜活实践。我们将持续通过警民携手、多元联动,不断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 “平安网”,架起警民之间的 “连心桥”,让法治温度与民生情怀在每一起纠纷化解中温暖传递。


来源:西咸公安

责编:王芳玲

编审:杨海卿

免责声明:本文由该单位授权转发,归属权归原创单位所有。

360截图20250407152602023副本.png